足不出戶便可欣賞戲曲音樂會,動動鼠標就可預約文化培訓,點擊屏幕就可讓借閱圖書快遞到家……近年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借助數字化升級改造,極大提升了服務效能,公共文化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點充分彰顯,群眾的文化獲得感明顯增強。
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發(fā)強烈,以讀書看報、看電視、聽廣播、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文化服務面臨升級換代的壓力。但是,公共文化資源受到時空限制,難以充分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恰好可以突破時空限制,為群眾提供近在身邊的24小時不間斷的服務。
數字化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把文化資源送到了群眾身邊和手邊。以數字農家書屋為例,河南省有超過64萬農民通過數字農家書屋看書、聽戲、閱報。最受歡迎的是豫劇,點擊量位居所有內容之首。不少農民用手機下載戲曲節(jié)目,一邊干活一邊聽。與實體農家書屋相比,數字農家書屋的資源是海量的。河南數字農家書屋閱讀平臺可提供10萬冊電子書、2000個聽書品種、3000種期刊、50萬分鐘視頻,此外還集成了多家網站以及10余種報刊的媒體資源,群眾的選擇面大大拓展。
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說,數字化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在甘肅嘉峪關市,孩子們只要打開嘉峪關市文化館的公眾號,找到市民藝術大講堂線上舞蹈教學,就能跟著老師學習舞蹈動作了。各大博物館火爆的展覽往往一票難求,但在網上可以“云觀展”,有的網站甚至設計了VR(虛擬現(xiàn)實)展示項目,用戶只要有一部VR眼鏡就能身臨其境般地盡情參觀……數字化使公共文化的公共性更好地落到了實處。
通過大數據分析,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者能精準掌握資源的分布情況、群眾的喜好、潛在的需求,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發(fā)新的資源和服務。比如,通過數字農家書屋建設,很容易就可以知道哪些書最受群眾歡迎,從而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改進工作,防止書不對路等情況發(fā)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城鄉(xiāng)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chuàng)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展望未來,通過整合海量資源、提供便利化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數字化將使公共文化服務更加精準。在數字化的賦能下,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吸引力、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強,將為滿足群眾文化需求、鞏固基層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文化強國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李 力)